查看原文
其他

“EST”系列采访|陆韻老师——新冠疫情下的中国科研之思

环境人 2021-05-04


“EST”系列采访

 

Environment Saying of Teachers

旨在通过环境学院“教师交流专访”形式,展现学院师资现状,助力同学探索学术发展方向。


人物介绍



陆韻,清华大学环境环境学院特聘研究员,钢铁工业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与健康分会会员,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专业委员会会员,日本水环境协会国际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水中新兴有毒有害物质筛选鉴定、有毒有害物质的毒理机理和健康危害和健康风险评价与再生水健康风险控制。


采访实录

Part 01

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中美差距

Q:老师研究方向的前沿问题是什么?


A: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病原微生物。在病原微生物方面我国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较多,如病毒感染机制、蛋白结构、疫苗等。


但在环境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欠缺,如病原微生物的环境赋存、传播、变异、病毒溯源问题等。而发达国家会定期保留环境样品,同时定期检测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建立了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污水流行病学,西班牙就是因为保留了2019年的污水样本,才发现其中有新冠病毒,而我国的环境样品库还未建立起来,使开展研究变得困难。目前,世界上也在推进全球病毒组计划,我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也参与,期待环境领域的研究人员也能加入其中。



Part 02

研究方向与应用的结合情况

Q:老师的研究方向和整个环境领域科研与应用的转化结合情况是怎样的?


A:在环境病原微生物领域要做转化,最主要的是解决监测问题。如何做到成本更低,检测速度更快。在这方面上,全世界都还没有适用于日常监测的快速便捷的检测方法。


环境学院在工程方面,比如消毒处理做得比较好。但我们在检测方面的技术储备不足,疫情来了反应不及时。如果我们能对环境病原微生物进行例行检测,就可能更早的发现潜在病原体,等到疫情发生就已经晚了。此次新冠疫情的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就是例行检测的结果,可惜样品是来自病人,如果例行检测的是环境样品,很有可能会更有效控制这场全球性灾难。



Part 03

新冠疫情促进

环境病原微生物领域研究

Q:新冠疫情对环境领域的研究有什么影响?


A:这次疫情对环境领域,尤其是环境健康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政府和研究者都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很多项目也都随之而来。但这种关注能够持续多长时间还不一定。


我国在环境病原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已经涉及病毒、细菌等方面,环境领域有几个研究组在进行研究,各省市的疾控中心也有不定期环境样品检测,但和发达国家依然有很大差距。以饮用水中的两虫监测为例,虽然两虫已经纳入我国新饮用水指标,但检测很困难,全国只有几个单位可以检测,而且设备和试剂全部来自美国。


其实SARS之后也出现过环境病原微生物领域的研究热潮,当时建立了一批P3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专门研究高危的病原微生物。但是高危病原微生物毕竟是少数,目前只有艾滋病毒、禽流感病毒等相关研究还在这些实验室进行。而且实验操作风险高,泄露问题也需要严格控制,通常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员才能进行实验研究,并不适合以学生为研究主体的教育和科研单位。环境领域研究的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烈性较低,但并不是说这就不重要。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不停地变异进化,原来低风险的病原体也可能变成致命危害。比如冠状病毒在环境中有五大类群,大部分是感染其它动物,少部分感染人,且属于温和毒株,经过环境中长时间的变异进化后,某个毒株获得了在人体内的高感染力、传播力和烈性,就造成了新冠疫情。所以,我们依然要研究环境病原微生物,建立一整套监测预警系统,期望能有效控制大规模疫情的爆发。



Part 04

中美关系与科研交流

Q:中美关系恶化对两国科研交流有影响吗?


A:影响是肯定有的。至少现在所有去美国参加学术会议的行程都被迫取消了。所以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肯定无法去美国进行学术交流。疫情也导致了一部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抵触情绪,美国学者来中国也在某种程度上收到影响。


Q:鉴于现在的中美关系,您还建议学生出国留学吗?


A:我们的学生还是有必要出国深造的。别人的科研精神、组织方式、科研管理模式等等都值得我们体验和学习。我希望年轻人都能出国看看,学习别人的长处,再回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采访同学与陆老师合影

本次采访中,陆老师就自己的专业领域和

中美科技上的关系,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感谢陆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记者:董政 程浩生 徐思远 席华天

受访教师:陆韻

文案:董政 程浩生 席华天 周昕桐 陈妍妍

排版:周昕桐 陈妍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